讓零近視學校從奇跡變成常態
【資料圖】
繼云南紅河州屏邊縣灣塘小學2022年被發現是“零近視”后,該省今年又新增兩所“零近視”學校——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臘福小學與戈的小學。這兩所小學323名孩子無一近視,視力全部在5.0及以上。三所“零近視”小學像一面鏡子,啟示我們:教育的成果,不僅可以體現在成績單上,也可以映照在孩子們清澈明亮的眼睛里;好的教育可能不需要高昂的代價,而需要回歸常識、回歸自然、回歸兒童的天性。
這三所學校之所以能實現“零近視”,其共同之處在于保障學生每日3小時以上的戶外運動時間。從晨跑到大課間在操場追逐奔跑,從體育課上學習傳統民族舞蹈到課后參與農耕勞動,孩子們的日程被自然光填滿。充足的戶外活動,讓孩子們的雙眼長期處于自然光的環境之下,遠離了電子屏的藍光輻射和近距離讀寫帶來的視覺壓迫。也就是說,在這些學校,戶外運動不僅是強健體魄的手段,更成為保護視力的獨特屏障。
醫學研究早已證實,戶外運動是預防青少年近視最有效的“免費良藥”。眼軸過長正是近視發生的主要誘因,自然光線中的特定波長能刺激視網膜分泌多巴胺,這種神經遞質可有效抑制眼軸過度增長。世界衛生組織與國內眼科權威機構均明確建議,青少年每日需保證至少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以預防近視。
然而,在升學焦慮的驅動下,多進行戶外活動的科學建議常常被忽視。此外,一些學校還因安全顧慮壓縮課間時長,孩子們被迫陷入室內化的學習與生活模式,其結果是,教室課桌與電子屏成為主要活動場景,雙眼長期處于近距離用眼狀態。因此,只有切實落實科學建議,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戶外活動,方能扭轉學生近視多發勢頭。
當然,戶外運動并非預防近視的唯一良藥,對此需要避免教條化的理解。正確的讀寫姿勢、適宜的照明環境、每用眼40分鐘遠眺5分鐘的“20-20-20”法則,這些科學用眼習慣的培養同樣不可或缺,除此之外,定期視力檢查與早期干預等,都是近視防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導致近視的原因很多,不可過度依賴于單一的預防舉措。
此外,在借鑒“零近視”經驗時,還需避免出現過猶不及現象。比如,為追求“零近視率”而強制學生過度運動,甚至忽視其他健康問題。類似做法不僅違背了教育規律,更可能對兒童身心造成傷害。預防學生近視應建立在科學、適度、可持續的基礎上,需要尊重學生成長規律,平衡運動與學習、健康與發展等關系,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。
多所學校實現“零近視”,為預防學生近視指出了一條明道。若想讓“零近視”學校從奇跡變成常態,關鍵在于讓學生有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,落實好課堂坐姿矯正與眼保健操等其他措施,從而形成完整的近視防護網絡,讓“小眼鏡”在校園內逐漸減少。
- ·多模型AI診斷瘧疾準確率達96.47%(2025-07-26)
- ·三伏灸,適合你嗎?(2025-07-27)
- ·從“養老”到“享老” 數看我國銀發經濟新亮點(2025-07-27)
- ·貼敷三伏貼有講究(中醫養生)|頭條(2025-07-27)
- ·【聚看點】這樣用空調,清涼不傷身(2025-07-27)
- ·要聞:北京市屬醫院50部健康短視頻開播(2025-07-27)
- ·當前資訊!什么是“反向開票”?(財經科普)(2025-07-28)